文章详情

近海打鱼记的见闻

08-24     浏览量:75

睡在渔船上过夜的唐星奎是跟船的另一位伙计,他听到声响,从船舱里钻了出来。唐星奎每年捕鱼期都来到营口,和莫贵彬一起出海打鱼。

天逐渐亮了,莫贵彬的“辽营渔11420”白色船号在蓝色船体上清晰了起来。莫贵彬将等待盛装鱼虾的塑料筐、胶白色饮用水桶带上船。5点左右,辽营渔11420驶向白茫茫的海洋。

莫贵彬这次比平常多拿了些塑料筐,因为他对这次出海颇有期待。这是他今年下决心、花不少钱购置了新蜈蚣网后第一次出海打鱼。

“这趟打它一千斤虾嘛,这一万块钱的新网就算值了。”莫贵彬说。

曾经的好光景

出海撒网的目的地距岸边需行驶45分钟左右,属于辽东湾大辽河入海口的大陆架近海。

太阳未露出海平面时,到达了预计撒网的地方,莫贵彬仍然负责掌舵,唐星奎抛锚放浮标,莫凤歧撒网,其中最耗力气的是撒网,如何利用行驶中的渔船和海浪的方向与速度,让蜈蚣网完全在海里展开,是在与大海较劲。

这片海域是渔民最易扎堆的地方,“这地方不远不近,容易有货,幸好我们来得早。”莫贵彬说。

长长的蜈蚣网节节相连,顺海浪沉入海里,只有浮标漂在海面。撒网的紧张过程中,撒入海中的蜈蚣网两次在船底绕住了发动机的螺旋桨,船开不动,网越绞越多。莫贵彬整个身子都伸到海水中才将缠在螺旋桨上的网扯开。

两个小时后,船舱左右各四十个蜈蚣网都下到了海里。写着“海蜇1号”、“海蜇2号”、“海蜇5号”的红蓝黄旗随着浮标越漂越远。

莫贵彬说,营口西炮台辽河入海口打鱼的黄金时期就是打海蜇的时候,那写着“海蜇1号”的彩旗就是十几年前上面发的,彩旗漂过的地方,打上来的都是满满的海蜇。

“最好的时候是我刚买渔船的时候,30年前了,那时候都不用走到10海里,浅海海面上就有,能直接捞。”莫贵彬说。

莫凤歧记得家里经常提起的打海蜇的趣事:“我爸经常说,跟我叔出来打海蜇,海蜇太多,到最后,船头伙计看到海蜇,一个比一个大,稀罕,一直往上捞。而船尾的伙计却把船上的海蜇一个个往海里扔,害怕捞太多,船沉了,回不去。”

辽东湾的海蜇曾以品种好、资源多、捕捞量高闻名。每年6月末海蜇幼苗集聚在辽东湾北部浅海区和河口附近,8月中旬生长成熟。下旬捞海蜇的时候,蜇船云集,百舸争流,犹如繁华闹市,成为当时海上的一大景观。

“可是这两三年,一只海蜇也没捞上来过,没有了,现在顶多是沙蛰,沙蛰口感要差好多,不好吃。”莫贵彬说。

营口的海蜇曾中外有名,1973年开始向国外出口,那时候营口海蜇的产量、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,大辽河入海口下游是营口海蜇的主要产区之一。海蜇是水母的一种,一般在水质半咸半淡、泥沙底质的河口附近漂游生活。

过去渔民可在近海打到海蜇,现在必须开大船去远海,对船的硬件要求、成本和风险都高了,莫贵彬说:“海蜇对水质敏感,有污染就从近海跑到深海了,咱没能力去打。”加上近海酸雨重,水甜分高,海蜇确实少了。

“河流入海口附近的大陆架地区,海水较浅,阳光充足,有利于生物的光合作用,多营养盐类,鱼类饵料丰富,渔业资源丰富。”这曾经是高中地理试卷上分析河流入海口渔业优势的标准答案,然而这个答案如今看来已经离事实甚远。

相关推荐